bob综合对标对表 创新创高 做特做强 高质量推进双高校建设——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双高计划”建设纪实
栏目: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3-03-26

  bob综合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双高计划”旨在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双高计划”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举措和职业教育“下好一盘大棋”的重要支柱之一,致力于把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龙头”舞起来,引领带动职业教育培养千万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支撑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和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力量。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历史会定格重要瞬间。湖南铁道人永远铭记,2019年12月18日,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传来,学校凭借出色的办学成果和优秀的人才培养质量成功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第一轮建设周期为五年,建设资金32500万元,到2035年,建成行业领先、国内一流、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专业群和高等职业院校,为轨道交通产业和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支撑,成为中国高职教育的“一面旗帜”,向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贡献“湖南铁道模式”,向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1951年,伴随着新中国诞生的脚步,在株洲田心诞生了一所学校——衡阳铁路管理局株洲铁路工厂技工学校,被人们习惯称之为“田心技校”,就是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建校72年来,因铁路而成立、伴铁路而成长、随铁路而成名的行业院校,秉承“明德、弘毅、博学、笃行”的校训,培养出一大批具备“家国情怀、宽广视野、阳光心态、火车头精神”的湖南铁道特质学子,被誉为轨道交通行业的“黄埔军校”。

  学校地处全国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湖南株洲千亿轨道交通产业园,是全国唯一主要面向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的高职院校,背靠制造企业、面向运用企业,具有脱胎企业、毗邻企业的天然优势。目前,学校占地面积1000余亩、总建筑面积近35万平方米,在校师生13000余人;开办专业(方向)35个,形成以装备制造类专业为主体,覆盖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全产业链的专业体系。

  “双高校”建设以来,学校坚持和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紧紧围绕湖南“三高四新”战略、株洲市“制造名城”的发展战略,成立党委书记和校长挂帅“双高计划”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置双高校建设与项目办具体负责任务管理推进工作,出台《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双高计划”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双高计划”建设实施方案》《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双高计划”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紧盯“支撑发展”、紧盯“引领改革”、紧盯“塑造品牌”,实施三级任务、三段调度、三个融合的“三三三”管理,建立奖惩绩效监测机制,将学校层面的10大建设任务和两大专业群层面的9大建设任务分解细化到五级441项,任务数量、质量、实效、预算一体化设计,统筹管理。2022年,以“优秀”等次通过教育部“双高计划”建设中期绩效评价。

  学校深耕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全产业链,以“厚基础、重复合、强素养”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总体要求,以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率先实现动能转换,在党的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大提升、大突破,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取得了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国家级重大项目与荣誉87项、省级以上标志性成果1500余个等系列阶段性成果,在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发布的“GDI高职高专排行榜”中,学校人才培养水平位列全国第8;在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中心等联合发布的“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中,学校排名第32;在高职发展智库发布的2022中国高等职业院校改革活力排行榜,学校排名第24;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22版‘双高’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中,排名第21;在“2021年‘金平果’专业排名榜”中,两个专业群牵头专业均排名全国第一;毕业生对母校的认可度向好,对母校的推荐度逐年提升,由2018届的56%到2021届的66%;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为100%。“双高计划”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展现出了学校独特的办学智慧与强大的实践能力,其折射出来的澎湃活力和后劲,为建设交通强国、制造强国、教育强国贡献了“湖铁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重要论断,强调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时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任务,交出了职业教育大有作为的“湖铁”答卷。

  坚持党建引领不动摇。学校党委书记方小斌说,在办学治校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党对学校事业改革发展工作的全面领导,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党建工作格局,推动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把党建工作优势转化成为了学校发展优势。近年来,学校继续完善和修订了《党建工作“八化五实”实施方案》和《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实施方案》,持续着力实施“八化五实”引领工程;围绕“湖铁党建动车组”品牌,持续开展创建“党建+”品牌创建活动和党建对标争先行动,各基层党支部打造特色化党建品牌,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和党性专题知识培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打造了“航”系列精品党课,实现了党的基础知识教育全覆盖。

  学校现有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1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3个(位列前两批示范创建,全国高职院校第一),获评湖南省高校党建“示范高校”、省高校基层党建示范点、湖南省高校先进党校、湖南省高校党建“标杆院系”3个、湖南省高校党建“样板支部”4个等党建荣誉。学校党建工作经验入选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院校党建工作典型案例,在省高校党委组织部部长专题培训班上作交流,成为了全省、全国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一面旗帜。

  坚持立德树人不动摇。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复合型发展,聚焦培养具备“家国情怀、宽广视野、阳光心态、火车头精神”的湖南铁道特质学生,学校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关于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实施思政课程改革,将高铁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政课教学,形成了融入高铁文化的铁路高职院校“三层三维三链”思政课教学模式,荣获湖南省教育成果一等奖;实施“思政课+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行动,引领带动所有课程上出“思政味”、所有老师共挑“思政担”,所有学生沐浴“思政雨”,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战疫课堂”课程思政典型案例一等奖、立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制定了《“大学生三年社会实践体系”建设计划》,编制了《学生素质教育创新行动方案》,实行《大学生素质发展护照》,将暑期“三下乡实践”、日常“学雷锋志愿服务实践”等活动纳入大学三年全周期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志愿服务千日成长记录,做到“院院有品牌,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人人都参与”的志愿服务亮点工程,连续7年被评为“株洲市优秀青年志愿者集体”,实现了志愿者注册率100%、活动参与率100%;编印《中华经典诵读100篇》《爱国主义歌曲100首》,每日开展“中华经典”晨读、“经典大家听”歌唱体现时代与爱国主题的正能量歌曲等活动,厚植文学素,学校也被认定为“第二批省级语言文字推广基地”。

  近年来,学校涌现了“冬奥使者”崔英泽、“抗疫先锋”石曾帅、“自强典范”杨海等模范学生代表,学生连续2年获评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获评湖南省最美大学生1人,连续5年有学生获得湖南省百优大学生党员称号,荣获湖南省第五届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大赛总冠军。

  坚持三全育人不动摇。作为湖南省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学校深入推进“三全育人”改革,深入挖掘党建、教学、管理、服务、实践等领域的育人资源,形成融“理想信念教育、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主题班会、主题活动、志愿服务”为一体的“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实现全员观念融合、全校资源整合、各类载体结合;构建了六层次“一对一”服务体系,创新了思政教育新途径;实施“思政课教师”挂职交流,让思政老师到其他岗位兼职,建成了一支“思政教师+管理服务人员+其他专任教师”的大思政队伍。学校全体中高层领导干部全部担任思想政治和素质教育班主任,同时还从株洲“专精特新”企业聘请了一批“企业家班主任”,全面推动了“三全育人”落地生效。

  工作经验入选教育部案例1个、省高校示范案例5个,入选2022年湖南省职业院校“三全育人”典型案例,排名高职校典型案例首位。

  当今时代,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也驶入了“快车道”。随着不同产业的关联程度越来越高,技术升级速度越来越快,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与创新推动众多产业形成新形态、新技术、新运行、新组织,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身处职业教育的第一梯队,身先士卒,带动职教改革,精准对接行业企业需求,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职教改革中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

  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聚焦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的复合型工程人才,跟踪轨道交通企业“智能制造、境外运维、无人驾驶”等复合型工作岗位、国际化工作环境、创新性工作能力的需求,学校实施“模块化教学改革”为核心的三教改革,在各专业群内按照“内容按模块选取、学生按模块选课、教材按模块编写、教法分模块设计”要求,建设模块化教材与资源,构建系、院、校三级“高铁金课”建设体系。开发赋予学分的“公共模块+个性模块”课程,增设了《人工智能》《幸福人生》《跨文化交流》等公共课程。开发模块化课程20门,立项国家精品在线门、省级精品在线门。

  为深化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充分体现类型教育的育人模式,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适应性,学校于2021年制定了《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十四五”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及子方案9个,创新“主修专业+辅修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产教融合升级工程、实施专业数字化改造、国际化人才培养、实施“课程思政”提质行动、加强劳育、美育、体育教育、实施“金课”建设计划等重点任务,并从2020级学生开始,推行了“主修+辅修”和“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着力培养学生的复合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与企业共同开展“跨界”培养。适应产业 “一专多能”人才的新需求,遵循“厚基础、重复合、强素养”九字方针,与全国各铁路局开展“2+1”定向培养,与长沙格力、江苏博众、北京鼎汉等企业联合开设“现代学徒制”班,推行“主修+辅修”“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间的交叉渗透。在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发布的“GDI高职高专排行榜”中,学校人才培养水平位列全国第8;麦可思《2021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报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为100%;加强校企“双元”合作开发教材,制订了新形态教材开发标准,荣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建设奖1个、入选“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22本,工业和信息化部推荐“十四五”规划优秀教材7本。

  加速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学校的职业教育数字化升级工作包括智慧校园建设、智慧诊改等管理平台建设、专业数字化升级、数字化资源开发建设等,工作重点落在专业的数字化升级改造方面。专业数字化升级改革工作分为三大升级内容、三个阶段推进、三种形态开展。三大升级内容分别是专业课程体系的数字化升级改造、公共课程的数字化升级改造、教学管理手段的数字化升级改造;三个阶段推进即从课程内容数字化升级,到专业整体课程体系的升级,之后再到专业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升级;三种形态开展即在线互动型课程教学、在线虚拟仿真学习、在线实景体验学习。同时,基于专业数字化改造和信息化教学等需要,学校不断加大数字化资源建设,提升资源共享度,实施课程数字化资源升级与课程资源数字化全覆盖行动计划,优化已有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开发其他所有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资源共享平台,面向各类用户实现资源共享。

  目前学校已有5个专业数字化改革成果已纳入国家专业教学标准。校企共建6个省级以上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国家级、3个省级),线门课程入选“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数量位居湖南省第一。

  深化“岗课赛证”融通。院长张莹谈到,“提升职校生的竞争力与社会认可度,还是要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环节入手。这也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成效的充分体现”。多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学生技能大赛工作,学生荣获省级以上各类技能竞赛共计500余项,荣获202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业设计技术”赛项一等奖,在教育部、人社部主办的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我校5个赛项入围本次技能大赛(决赛),经过激烈角逐,5个赛项全部获奖,赛后根据高职发展智库公布的排名数据,学校的获奖数量在全国排第15位,在湖南省排第一;学校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展1+X试点院校证书申报、培训、考试工作,与中国中车等央企合作开发X证书6个,1+X证书覆盖学校20多个专业,物流管理、城市轨道交通站务、集成电路封装与测试、物联网单片机应用与开发等多个证书过级率达100%。

  牵头研制轨道交通装备类专业标准体系。牵头全国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模板工作;完成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委托项目《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报告》,绘制谱系图、发布白皮书,指导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专业布局与人才培养;与中国中车、广铁集团、中国通号等企业合作,建成了与职业岗位标准高度融通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毕业设计标准、技能抽测标准、实训基地建设等系列标准;形成学校、省级、国家三层次“产教融通、三层递进、中高本衔接”的轨道交通类专业教学标准体系,荣获湖南省教育成果一等奖;主持制定专业教学标准等国家级标准8个、省级标准87个;合作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6个,课程标准31个,进一步助力了轨道交通类专业教学标准体系和湖湘特色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设,在全国全省推广应用。

  产教融合的基础是平台搭建,而平台搭建的关键在于校企双方各自优势的互补融合。校企共建平台就是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打造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集科研创新、成果孵化、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全链条式协同创新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培养造就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搭建“产学研推”平台。学校瞄准轨道交通产业前沿,以企业需求为归向,对接轨道交通全产业链,依托刘友梅院士工作站、5个产业学院、3个中国中车科学家(技术专家)工作站、23个技能大师(名师)工作室等技术技能创新平台,建成了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技术应用中心、轨道交通装备运用技术研究所、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四技”服务中心,其中由刘友梅院士驻校工作站、中车科学家领衔指导的学校科研与技术创新团队深入参与“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中国第10家、湖南省及轨道交通行业首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研发与技术咨询工作。申请了《一种轨道交通牵引电机智能综合测试系统》等专利授权140项,发表《超声激励下的裂纹区域温度缺陷信号特征分析》等高水平科研论文106篇,省级及以上科研课题117项,促进了集群产业的创新驱动发展和转型升级。

  激发科技成果转化新动力。学校将“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了以“双创基础”“专创融合”等课程教育为主线,创新创业竞赛、活动、项目培育等为辅线的双创教育体系,完善了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服务、实践、实战”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育人模式。开发了6门专创融通课程,促进科研反哺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成教学资源25项;建成了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新增湖南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培养基地1个、湖南省众创空间1个。第十六、十七届全国职业院校“发明杯”大赛中,连续两届斩获一等奖、“团购智农”APP项目获2022年全国工业App和信息消费大赛“信息消费助力乡村振兴创新奖”,《铁路节电宝-让列车制动能量变废为宝》项目荣获第十三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

  合力攻关技术难题。产教融合的路径是校企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攻克技术实践难题。近年,学校充分发挥中小微企业智库功能,校企联合申报、承接省、市及企业项目85项,横向项目服务到账2768.54万元,推动轨道交通装备“主特产品”技术创新,为行业中小微企业开展技术革新140项;攻关完成《一种车载ATC便携式测试仪》等轨道交通装备核心零部件 7项,主特产品技术创新8项,部分产品随主机出口到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依托学校生产型实训基地为轨道交通产业开展研发、技术服务以及核心部件生产,年产值达1.5亿元,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提供配套零部件产值4.83亿元。学校立项湖南省职业教育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2个,湖南省职业教育“双师型”名师工作室2个。

  专业建设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就业中选择职业的基础所在。学校一直以高就业率和高薪水闻名,来自东北、西北、西南祖国各地的莘莘学子相聚株洲田心,可见一斑。当今社会飞速发展,行业此消彼长,学校以学习者为中心,适时按社会和行业所需进行专业调整和建设,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培养有就业前景的专业人才,培养能够胜任行业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

  聚焦两个高端,推进专业提档升级。有人形象地称,大学新增的专业将会是社会工作岗位需求的“晴雨表”,学校瞄准产业高端,升级传统专业。同时,紧跟绿色交通、低碳出行发展趋势,服务轨道交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依托原有专业优势拓展新专业方向,对接清洁能源、储能、高效输送、智轨道等绿色交通应用和风光储一体化等应用技术发展筹划开设“风电、光伏、新能源”等相关专业。瞄准高端产业,培育新兴专业,针对轨道交通战略安全最为突出的两大短板——“核心芯片”和“软件”领域,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联合开设集成电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专业。为积极服务“三高四新”战略,紧密对接先进制造业,与国内激光加工龙头企业大族激光深度合作开设了智能光电制造技术新专业,成为省内第一个开设该专业的院校。

  紧跟行业“风向标”,优化专业群布局。服务湖南省“3+3+2”现代产业体系,对接轨道交通产业链发展,依托中国中车、国铁集团等强劲背景,推进“一群一链,一专一企”产教合作模式与创新实践,根据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需求的变化,主动对接、服务“设计及原材料、装备制造、运营维护”产业链上中下游,在专业集群理念指导下,完善了专业动态调整优化机制,形成随动产业协调发展、优势互补的集群式专业结构,构建了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装备运用、智能控制、管理服务等4大专业群,满足企业“智能制造、境外运维、无人驾驶”等复合型人才的新需求以及助力湖南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主持完成教育部职成司委托项目《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报告》,绘制谱系图,提供决策咨询依据,实现岗位与专业无缝对接。

  聚焦支撑发展,打造高水平专业群。铁道机车车辆制造与维护专业群和铁道机车专业群等两个专业群分别牵头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两个专业群分别牵头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通过验收)、分别立项1个国家级创新教学团队、牵头合作开发了国家专业教学标准6个、12项校企合作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和技能考核标准被教育厅认定为优秀,实现了校企标准统一;2021年“金苹果”专业排名,两个专业群牵头专业在全国排名第一、毕业生整体就业率达到92%,企业对毕业生综合认可度达100%。

  梅贻琦先生有一句名言,“大学可以无大楼,但不可无大师”。教师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支撑,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学校通过严标准、拓渠道、抓内涵等多项措施,不断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高水平“工匠之师”,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严标准,让政治更加“过硬”。师德师风是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以师德师风提升计划为引领,学校出台《师德师风考核办法(试行)》等系列文件,建立了“一三五六”长效机制。“一”是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核心;“三”是高位引领与底线约束相结合、严格管理与关心关爱相结合、师德师风建设与弘扬“湖铁精神”相结合;“五”是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委教师工作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合力推进、直属党(总)支部发挥主体作用具体落实的五方协同工作机制;“六”是抓实师德教育、师德宣传、师德监督、师德考核、师德奖励、师德惩处六个环节,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双师型”教师发展标准体系,则是学校标准建设中的另一大特色。学校从基本素养、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4个维度出发,结合表达沟通、团队协作、课程开发等13项内容,分层分类建立“双师型”教师发展标准体系,形成40个监测点、15个预警值。同时,对接“1+X”证书制度和行动导向的模块化教学改革需求,规定每个层次、类型教师的12种通用能力(如专业教学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等)要求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获取数量。

  拓渠道,让队伍更有动力。在横向上,不拘一格、广纳贤才——出台《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聘任退休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等多个文件,采用解决事业编制,提供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解决高层次人才家庭实际困难、协助人才享受株洲市引进等系列政策吸引人才加入,并聘请一批退休教授、博士到校工作,引领专业始终紧跟产业高端。同时建立校企人员双向流动通道,依托全国机械行业高铁制造产教联盟,将企业技术骨干和技能大师来校兼职任教纳入校企合作中的重要内容,建设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

  在纵向上,加大倾斜、激发动力——出台《高层次人才校内支持管理办法》,支持在编在岗博士、正高职称专业技术人才成立工作室或实验室,学校提供相应的办公环境、场地和研究设备;建立校企联合博士、专业教授“双师型”企业实践基地;支持在编在岗博士成立科研团队,直接立项校级科研团队。全力支持“双师型”教师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在科研经费、实验用房、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等方面给予倾斜加分。此外,以培养标志性成果为导向,将完全按职称职务确定绩效工资的方式改为按教师岗位、层级确定绩效工资系数,对师德表现、教学水平、教研教改、应用技术研发与服务等进行量化,并确定考核等级,根据绩效工资系数和考核等级确定绩效工资。

  对人才的高看一眼、厚爱一层,正深度融入学校发展的每一个环节。“荣誉推给一线教师,责任揽在自己肩上。”学校智能控制学院院长、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段树华说,这份担当是校领导长期以来的“默契”,如今也在教师团队内接力传承。

  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截至目前,学校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8名、获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1名、教育部教师实践流动工作站2个,省级教学团队9个,省级名师工作室2个,省级技术技能技艺传承平台2个;省级以上专业带头人14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49人,国内访问学者38人。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21版‘双高’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中,学校排名第16位。

  搭平台,让贡献更高质量。学校建设了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新创业等于一体的教科研企一体平台,打造了12支对接企业技术领域的创新团队。

  落实新教师入校下企业顶岗一年制度和专业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企业轮训制度,2022年暑假,学校共派出173名专任教师到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湖南润伟智能机器有限公司等47家龙头企业或社会实践基地进行实践锻炼和“充电。通过以培训提能力、用竞赛促发展、向科研要质量,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高水平“工匠之师”。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的根源与基础,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基本办学规律和主要发展特征。学校出身于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且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毗邻,有着天然的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秉承着产教融合作为学校发展的动力之源和目标所向,学校构建以中国中车等大型国有企业为龙头,覆盖过大交通装备全产业链的产教融合生态圈,形成了“血脉相通”“骨肉相连”“唇齿相依”的校企命运共同体。

  架起供需“立交桥”。在产学合作过程中,时常存在“资源孤岛”“技术孤岛”等现象,导致科技创新效率低。面对障碍,学校早在2009年,牵头成立湖南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与运用职教集团,并入选第一批国家示范性职教集团。2019年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奋力当好先行,学校联合中车株机、中车四方、中车长客等牵头,与省内外165家校企、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等,共同组建全国性、跨区域的“高铁装备制造职业教育产教联盟”,2022年又牵头成立湖南省集成电路技术应用产教联盟,成为第一批开设集成电路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通过建设“门户+数据系统”的产教融合信息平台,架起产业资源与教学资源之间的桥梁,实现资源的共享、互通,构建以大型国有企业为龙头,中小型企业为支撑的产教融合生态圈,形成服务区域、辐射全国的校企命运共同体。目前,学校立项国家示范性职教集团1个、“楚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个、“楚怡”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计划建设单位1个。

  深化科教融汇。为打破揭牌多、落地少,联盟多、落实少,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的弊端。学校制定《深化产教融合三年(2018-2020年)行动计划》,大力实施“产教融合提升工程”,成立校、院、专业群三级产教融合工作委员会,创新共建共享共赢“三级双轨”产教融合运行机制,形成“人才共育、基地共建、人员互聘、资源共享、协作服务和文化交融”合作新格局。学校现成立了“中国电力机车之父”刘友梅院士工作站,校企共建中国中车科学家(技术专家)工作室3个、技能大师(名师)工作室23个。搭建“政、行、校、企、园”融合创新平台,与中车株机、中车株所、九郎山职教园区等企业共建智能制造、时代工匠、田心高科、集成电路、金蝶数字管理等5个产业学院,实现信息、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共建共享共用。2023年3月学校发布了《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服务株洲市加快“培育制造名城,建设幸福株洲”十项行动》,这是继2021年发布《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服务湖南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十项行动》以来,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升行业转型升级适应性和贡献度的又一有力举措。

  近三年,依托产业学校校企双主体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1148人。联合中联重科、联诚集团等企业,探索精准培养“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346人。2022年学校与横跨三省、17万职工的大型国有企业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深化合作,共建1.8万平方米的大型产教融合基地,满足以轨道交通车务、客运、机务、车辆、电务、供电、工务等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训需求,实现专业人才培养和行业企业技术技能人才培训目标,持续释放人才培养新动能,年培训量达50000人日,极大助力轨道交通行业企业高质量发展。

  助力行业转型升级。学校与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龙头企业中国中车集团深度合作,共同研究分析了智能制造、智慧运维背景下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升级改造的岗位特征,以现有的104个职业(工种)为蓝本,合并构建了电气设备装调等复合岗位,新设综合运维、自动驾驶等新兴岗位,系统构建了面向未来的轨道交通装备行业职业岗位能力体系框架。牵头和参与制定了36个核心工种、12个新兴复合型岗位的岗位标准,以及“轨道交通电气设备装调”等18项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完备了轨道交通装备行业职业标准体系。并为600多名企业员工和3000多名学生开展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取证,将企业标准直接引入院校人才培养,既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又带动全国相关专业的建设。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最为紧密的类型教育,是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均衡发展的有力推手;是促进教育公平、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bob综合学校充分发挥职教优势,坚决扛起责任担当,通过赋能乡村振兴建设,免费精准送培等举措,全力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助推产业提质增效。学校充分发挥广铁集团产教融合基地、首批“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和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优势,与地方企业加强合作,分层分类开设电器产品检验、供电接触网、动车机械师等员工岗前培训、技能培训、管理人员培训班等,共计16.8万人日,为本地企业发展和职工技能提升贡献力量;为了解决国家战略和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与运用产业需求,2010年开始,学校已经12年不间断的派出10000余名学生志愿者为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等公司提供了春运、暑运200余万工时服务。

  携手并进引领成长。学校作为(2023-2025)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训基地、全国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国家高职高专先进制造技术学生实训(师资培训)基地、学校充分发挥双高院校的引领带动作用,积极承接国培项目49项,培训国内中高职教师3100余人次。2019年以来,聚焦社区教育和职教欠发达边远地区,主动为湖南省内叙浦县职业中专、东安县职业中专、茶陵县职业中专等中职学校开展教师素质提升能力“送培到校、精准培训”,覆盖湖南18个欠发达县(市、区),26所边远县、市(区)职业学校,免费帮扶培训欠发达地区教师1260人次,是全省唯一成规模免费为中职学校送教上门的学校。

  发挥资源优势,加强协作共建,作为湖南省高职唯一的首批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校对口协作了湖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对口支援新疆吐鲁番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对口协作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潇湘职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了湖南职业教育协同、均衡、高质量发展,帮助加强中职学校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职教服务进社区。免费开放学校办学资源,共建田心老年大学、田心社区学院、文萃社区学院,成为社区学习型社会建设和中小学生职业启蒙和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各二级学院定期组织师生走进社区,开展党建帮扶、家电维修等活动,年服务社区人员达7000人次,为社区居民了解职业教育、认可职业教育、尊重职业教育开辟了窗口,也为学生展示职业技能素养提供了平台,为宣传职教成果和职教文化打下良好基础;随着田心老年大学落户学校,开展钢琴班、书法班、声乐班、瑜伽班、舞蹈班等各类培训班,更好地服务退休教职工、丰富辖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建成1个34人的职教讲师团,为株洲职教园区企业诊治疑难杂症。共享型国内一流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校内实训基地,面向区域内学校、社区和行业企业开放共享,承担区域中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

  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面对学校高质量发展,党委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以提升高校治理管理效能为抓手,进一步深化治理结构改革,形成了一套立得住、行得通的科学规范、务实管用的制度,落实院系办学的主体地位和责任机制,精准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一步激发了学校内生动力和活力。

  健全学校现代治理体系架构。强化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进一步深化治理结构改革,形成了一套立得住、行得通的科学规范、务实管用的制度,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健全学校现代治理体系架构,以章程为统领,全面梳理学校在党建、教学、科研、干部人事、学生事务、后勤保障服务等各方面的制度规定,形成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四个制度体系层次,荣获“湖南省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先进单位”。

  完善了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促进各种权力和权益的协调互动。基于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构建五个层面的标准体系,建成“五纵五横一平台”的内部质量诊改体系;通过建立内外部审核、管理评审、第三方评价的质量审核评价机制。制定《内控手册》,实现了流程设计与制度体系相配套、相支撑,借助信息化智慧平台,定期开展内控审计,防止制度本身可操作性缺失、执行力不强而导致的“有制度无执行”现象。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建立绩效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将绩效管理重心向事前和事中聚焦,构建了事前绩效评估、事中绩效监控、事后绩效评价“三位一体”的绩效管理闭环系统。连续3年学校领导班子被评为优秀领导班子,师生满意率达到90%,荣获“湖南省文明标兵校园”“湖南省平安示范校”。

  聚焦关键领域改革。紧紧围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双高计划”建设目标,将财权、人权、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等更多权力下放给二级学院,鼓励二级学院特色发展,对二级学院实行“个性化”考核,最大限度释放自主创新的活力,落实了学校运行的主体性和办学实体地位;以岗位聘任为突破口,加速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全员聘任制,健全完善灵活多样的用人制度;建立激励教职工“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迅猛发展,传统的教育、教学、行政办公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之大变局。学校积极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行政业务融合应用,打造智慧教学平台和智能大数据中心,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业务的深度融合,达到了以智促教、以智促学,以智促效的效果。

  打造智慧教学平台。建成集爱课程、职教云、超星、云班课于一体的综合课程平台1个,建成教学课程1600门,入选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课程 95门(全国第4),8个专业教学资源库,提供线上线下教学。推动全部理论课程实现线上和线下混合式信息化教学,线上教学培训资源受益达到16000人/年,荣获教育部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学校,教育部电教馆数字校园实验校建成验收,“教育部智慧大脑院校中台”上报数据量达100%。立项智慧教育平台“大国长技”试点项目3项。

  让“数据跑路”代替“师生跑腿”。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在校园“教学过程、场所管理、校内消费、校园活动、校园安防”等场景的应用,全面升级校园物联网设施;重构工作流程,打通部门壁垒,提供财务报账、调课、资产采购等115项网上办事微服务,完善集政务公开、网上办事、阳光服务于一体的网上办事大厅,为师生提供校园生活全过程信息化服务,校园事务办理“最多跑一次”覆盖率达100%,实现“信息跑路”代替“师生跑腿”。《“应用为王、服务至上”智慧校园解决方案让职校治理更 “智能”更“慧治”》入选教育部2021年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集。

  “智能”更“慧治”。近年来,学校信息化建设投入不少,但也存在顶层设计不够、信息“孤岛”效应、数据挖掘与使用不够等问题。学校党委书记方小斌强调指出,要更多地着眼‘信息化管理’,打破‘信息孤岛’,推进‘数字治理’”。打通数据壁垒,建立系统统一管理,进而准确、客观、真实地反映学校综合态势和发展趋势。学校整合多部门业务系统,着手对接业务系统、提供技术支持,完成统一身份认证、统一信息门户、统一数据共享中心建设,覆盖办公、教学、人事、科研、资产、学工、财务等各个方面的信息管理系统共61套,实现各业务管理系统数据的互通与共享。目前,学校“决策管理支持系统”也已经初步建成,该系统包含新生报到、学校资产、科研成果、课堂效果、安防系统等各项校情数据由综合分析系统形成报表,及时动态提供学校发展的现状数据,即时数据分析和图形呈现,学校决策层即时掌握,为学校发展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充分发挥办学优势,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全面落实“交通强国”、湖南省“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以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为宗旨,结合学校的轨道交通办学特色,实现引进输出双向共进的办学思路,在健全工作机制,拓宽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模式,提高合作质量,扩大对外影响方面下功夫,紧随中国高铁走向世界的步伐,让中国职业教育走进非洲,走进东南亚,走向世界,在国际化课程建设、国际化人才培养、服务“一带一路”企业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打造了中外合作办学亮丽品牌。

  跨境合作,提高国际化教育教学能力链。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交通大学合作开办铁道机车等3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运行七年,总体情况较好;在马来西亚建成1个“一带一路”产业学院,正在建设海外分校1个、鲁班(铁路) 工坊1个;与巴基斯坦旁遮普省技术教育与职业培训局在中巴“互联网+”国际教育与产教融合研讨会上签署了《教育合作意向书》;立项了“法国施耐德电气绿色低碳产教融合项目”首批建设单位和第二批“坦桑尼亚国家职业标准开发项目”。

  标准衔接,输出湖铁优质专业教学标准。积极开发专业和课程标准,推动学校标准“走出去”,与西南交通大学、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等国内一流铁路及轨道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共同策划编写轨道交通专业英语系列教材;与国际教育机构合作开发国际化专业标准6个、国际化课程16门、国际化培训标准10个、教学标准6个、实训标准10个。联合马来西亚国际文化交流中心(ICCCM)开展了“一带一路”国家中文+职业技能培训。本次培训讲座以“走进智能和网络化的工业世界”为主题,通过“云端培训”的形式,面向印度尼西亚POLITEKNIK ATMI近百余名师生开展培训。

  产教融合,积极服务企业国际化战略。完成了赴老挝130名客运作业人员培训项目;赴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等“一带一路”国家的蒙内铁路、亚吉铁路、拉卡铁路,培养来华留学生技术技能培训及海外轨道交通本土人才培训量27600人日,输出培训包6个;成功组织师生赴沙特麦加“轻轨运营维保项目”实习。

  春回大地,奋斗正当其时,学校将进一步对标对表国家关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聚焦高层次平台、高层次人才、高层次项目、高层次成果、高层次奖项等五大领域,查找短板,强化特色,以“浮舟沧海,立马昆仑”的豪情,紧扣凸显“高”、彰显“强”、体现“特”的目标,确保以优异成绩通过“双高计划”终期验收,建成“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的职教名校,积极探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技术大学办学,为中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